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工业兴川系列报道 ▏锻造工业高水平发展的资源脊梁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11-21 04:22:37

  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四川工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答卷上,有一抹浓墨重彩的“资源底色”。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服务的战略使命,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以“资源强省”为己任,围绕钒钛、稀土、锂电等关键领域,通过资源高效开发、科创赋能和产业链整合,为四川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

  从攀西钒钛磁铁矿到川西锂辉石矿,从土地整治的“天府粮仓”到循环经济的“城市矿山”,该集团以“1233”战略为引领,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

  工业强省的根基在于资源保障。作为全省科技型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主体,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通过找矿突破、资源整合、高效开发三措并举,破解工业“原料焦虑”。

  在钒钛领域,红格南矿开发作为“一号工程”跑出“四川速度”。据了解,攀枝花红格南矿(储量32.5亿吨)是我国最大钒钛磁铁矿,按照“高起点编制开发方案、高端化高效率推进开发利用”要求,该矿创造了“当年获取矿业权、当年完成可研设计、当年通过用地预审、当年实现项目核准、当年开工建设”的“四川速度”。

  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设立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与攀钢集团、宝武钢铁集团等20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布局高端钛白粉、先进钛材、钒储能等7大产业,构建资源就地转化率高、集聚集群能力强的钒钛产业链和供应链,成为助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硬核支撑”。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赛道上,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立足四川稀土、油气、煤炭、锂等资源禀赋,加大资源获取和整合力度,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作为省内唯一拥有稀土矿权的省属国企,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聚焦稀土资源与稀土材料研发,建设5万吨/年稀土尾矿萤石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一矿变三矿”的增值突破;成功获取乐山北、洪雅油气区块探矿权,填补省属国企油气矿业权的空白,为四川参与油气开发蹚出新路径。

  此外,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还高效盘活近十年来四川大型煤矿首个新建项目泸州古蔺大村煤矿,打造全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基地,为成渝地区能源保障增添“新支点”;推进亚洲最大的浅埋藏单脉锂辉石矿甘孜州麦基坦锂矿勘探开发,探明资源量80万吨以上,将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输送“关键原料”,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跨越。

  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新增黄金50吨、氧化锂50万吨、铅锌30万吨、铁矿石1.7亿吨、二氧化钛1688万吨、五氧化二钒30万吨等资源储量,实施国省找矿项目31个,出资10亿元参与四川首只资源能源投资引导基金,为四川工业体系构建起“钒钛-稀土-锂电-油气”多轮驱动的资源保障矩阵。

  面对传统工业粗放开发的瓶颈,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以“科创突围”解锁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密码。

  近年来,该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全国首个自然资源科创产业园,打造出集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着力构建自然资源领域新经济产业生态圈。

  同时,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高标准建设3名院士领衔的(天府)金江实验室,合作开展矿山采选、高端钛产业等技术攻关,高效选矿、粉末冶金等九个中试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攀西试验区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依托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钒钛科技馆;加快筹建(天府)邛海实验室,明确稀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稀土绿色高效选冶分离等重点攻关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还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打通转化堵点。在矿山开采领域,成功攻克稀土选矿回收率达70%的技术瓶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尾矿再选+智能改造”技术模式;全面推广“天空地深”技术,探索破解地灾隐患排查这一世界性难题,地灾识别准确率提升30%,为地灾监测与安全保障提供“技术密码”。

  目前,该集团获得知识产权262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优质工程、优质项目等奖项131项;承担西藏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项目,以510米最深钻孔刷新我国湖泊钻探深度纪录。

  此外,该集团创新研发的全省首个矿山大模型,入选全省10个超常规支持AI大模型名单,已建成国内顶级规模的探矿语料库、探矿知识图谱;加快研发“AI+地灾”人工智能地质灾害防治大模型。整合全省自然资源大数据,推动AI在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领域深度应用,让“数字孪生”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省自然集团投资集团下属公司-物探院川南页岩气钻井平台浅表层地质体探测方法研究工作组人员正在进行高密度电法采集装置测试实验。四川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供图

  人才引育方能构建智力引擎。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建立“靶向引才+柔性用才”双轨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成一批矿业开发技术团队。构建“战略科学家+技术领军者+青年骨干”三级培养体系,搭建“青苗→天府英才→长江/杰青→院士”成长链,支持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牵头重点项目,定向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中长期激励机制,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同频共振”。构建“数智赋能”人力资源体系,实现“选育用留”全链条数据贯通。

  从“资源输出”转向“产业赋能”,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以全链布局提升资源附加值,重塑四川工业竞争格局。

  针对钒钛产业“中间强、两端弱”的短板,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积极布局耐磨铸造、3D打印钛粉等下游产业,推动资源就地转化率大幅度的提高;打造稀土“采—冶—加”一体化链条,中游布局稀土萃取分离,终端延伸高性能磁材;联手中资环集团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在甘孜、攀枝花试点“光伏+矿山”模式,实现资源开发与绿电消纳协同,让“城市矿山”变身为四川工业的“第二资源”。

  而且,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还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通过全域综合整治释放工业用地潜能:在安宁河流域连片整治土地2万亩,保障晶硅光伏产业用地;搭建全省自然资源全要素服务平台,为重大工业项目提供“用地报件—指标流转—规划设计”全链条服务。

  如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在该集团的治理下焕发新生。该集团通过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修复面积582公顷,让矿山重新融入自然肌理,为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基底;创新实施“清淤固砂、截流护坡、复土还绿”综合治理,修复稀土盗采重灾区英德市白沙镇受损山体,边坡植被覆盖率超90%,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矿山治理经验范式;坚持边开发、边治理,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座、省级绿色矿山1座。

  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以资源之力扛起工业之责。从保障钒钛钢铁“工业粮食”到培育锂电稀土“新兴引擎”,从攻关“卡脖子”技术到构建循环经济生态,一条资源开发与工业升级深层次地融合的创新之路已在蜀中大地铺展。面向“十五五”,该集团将持续深化“资源—产业—科创”三角循环,助推四川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的“资源篇章”。(房金)

Copyright © 2020 欧宝下载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