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需在“融合+”上深耕细作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03-29 12:14:07
2024年底,迈点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的《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台州府城景区再度展现强劲实力,跃升至全国第三,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和黄山风景区。据统计,2024年临海台州府城景区接待游客超2345万人次,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且多次位居品牌传播力榜单全国前列,浙江第一,以“中国第五大古城”的姿态,实现“出圈”又“出彩”。(1月2日《台州日报》)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从台州府城文旅融合成效可见,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嫁接旅游”或“景区附加文化”,而是一个深度互动、全方位协同的系统工程。由此启示我们,要让文旅融合走得更深、更实,重点是深耕“融合+”,挖掘文化的附加值,让游客成为文化的传播使者。
“融合+”要突破内容同质化的瓶颈。当前,不少文旅项目陷入了内容设计的“套路化”与“模板化”。千篇一律的古街、相似度极高的民俗表演,让游客在不同城市之间难以感受到独特性。“标准化”模式虽然节省了开发成本,却削弱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在“融合+”中注重内容的本地化与独特性。从地域特色中挖掘文化基因,从历史文脉中提炼独有价值。比如,一个景区的文化产品,不单单是呈现历史故事,更要通过创意形式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性和可感知性,只有挖掘出差异化价值,才能避免“千城一面”,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
“融合+”要注重体验的“沉浸式”延展。现代旅游消费已经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参与”,游客越来越期待“沉浸式”的体验。简单的展览展示和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的感官与情感需求。文旅融合的深化,需要以科技赋能和创意延展为抓手,营造“参与感+代入感”的沉浸式体验。
以数字化技术为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运用,让游客更加直观地“穿越”到历史场景中,与文化“对话”。不仅如此,“沉浸式”也可以延伸到服务与运营中,通过智慧景区系统优化游客动线,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整体旅游体验。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既增强了文化的表现力,也扩大了旅游的吸引力。
“融合+”要扎根在社区和人的互动中。文旅融合不仅是景区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成功的文旅融合项目,往往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区居民的自豪感与参与感。“人文共建”的模式,能为文旅项目注入生机,让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游客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居民能成为文旅活动的组织者、文化内容的创造者,通过深度参与赋予文化更多温度与生命力。同时,文旅融合也可以为社区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如增加就业岗位和改善生活环境。
“融合+”需强化品牌塑造与传播。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从众多文旅项目中脱颖而出,打造有辨识度的品牌,是“融合+”中的关键课题。一个成功的文旅品牌,不仅是一个景区的名片,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一定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文旅品牌的塑造,离不开清晰的定位与精细化的传播策略。通过主题鲜明的文旅活动、精准触达的数字营销,以及多维互动的传播矩阵,文旅品牌能轻松实现“出圈”效应。同时,品牌传播还需注重跨界联动,通过与影视、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文化的影响力和游客的触达面。
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融合+”不仅是文化与旅游的加法,更是创新与传承的乘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视角与思维,将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旅游的市场价值有机结合;需要在细节中打磨出差异化与独特性,让文旅产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触动人心;需要扎根于人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共建共享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只有在“融合+”上深耕细作,文旅融合才能从“走红”走向“长红”,从“流量经济”转向“价值经济”,为文旅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声明:此文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做处理。邮箱地址:/p>
举报评论0
近日,广东一女生穿上弯刀裤后直接绷不住了。网友:解决大家没有O型腿的问题。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机器人快步“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终端操作秀不停,而对于生产厂商来说,则到了“比量产”的阶段。记者在珠三角地区走访中了解到,多个机器人厂家的订单出现爆发式增长。
“订婚案”刑事二审前夕,大同中院拟对男方适用缓刑矫正,家属拒绝。#媒体精选计划
福耀科技大学公布了:首届招100人以内,年学费5460元!大四到境外名校学习一年,与剑桥、牛津、斯坦福等合作
据《福州晚报》3月22日消息,今年该校计划招收100名以内学生,学费每年5460元,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将获得双学位。
据此前报道,临床试验显示,经常使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副作用,比如感觉肢体痉挛、思维异常、癫痫发作等,甚至中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