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高水平开展|从“看景色”到“入剧情” 沉溺式业态成福建文旅“新爆款”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8:30
新华网福州4月21日电(刘丰)看景色的人,成了他人眼中的景色;听故事的人,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人,这是沉溺式文旅场景给游客带来的别致体会。
4月17日-19日,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开展大会在南平举行。大会期间,沉溺式扮演、沉溺式街区、沉溺式非遗体会等不一样的沉溺式文旅项目精彩上台。这些沉溺式业态,经过运用前沿数字科技和多维体会方法,在好像穿越时空般的演绎中,带领游客“走进”福建故事。
这正是近年来福建以沉溺式场景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的生动注脚。跟着沉溺式文旅体会的继续升温,游客从“看景色”变为“入剧情”,推进福建文旅从“参观打卡”向“深度体会”转型。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潮曲曲清。”17日晚,以朱子文明为载体的山水史诗《月映武夷》在武夷山精彩露脸。舞台上,现代旅行者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展开了一场跨过时空的诗意对线度全景式舞台经过水幕、数控、光影等前沿技能方法,营建出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武夷山水,观众似乎置身画中,体会“舟行碧水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
据《月映武夷》总导演肖向荣介绍,舞台经过超宽幅高清形象与3D裸眼透视协同演绎,营建视觉奇迹,给观众贡献一台丰厚的视听盛宴。
近年来,福建各地沉溺式扮演项目方兴未已:在武夷山崇阳溪畔,以茶文明为主题的《形象大红袍》,经过360度旋转舞台和山水实景融合,将采茶、制茶等传统技艺转化为震慑的视觉盛宴;在坐落福州马尾的我国船政文明城,150多年前的船政学员的呼吁与悲凉,在《最忆船政》扮演里不断回响,观众席随剧情改变移动,让观众似乎亲历一幕幕船政的前史性时间……
一个个沉溺式演绎,以更具穿透力的文明叙事,让笼统的前史和故事变成可接触的震慑和感动,也成为福建各地撬动文旅消费的新支点。据统计,到4月18日,《形象大红袍》共扮演6397场,招待观众近890万人次;自2023年12月23日首演以来,《最忆船政》扮演已打破500场,观演人数约10万人次。而作为文旅大会开幕晚会的《月映武夷》,也方案于“五一”假日常态化驻场扮演,继续开放武夷文明魅力。
南平市文明和旅行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谦说,未来,《月映武夷》将打破工业鸿沟,以“驻场扮演+文旅衍生”运营形式,保证艺术高度与商场价值一致,等待能完成“一台戏激活一座城”的工业效应。
“咱们了解的沉溺式文旅,应该是一个泛沉溺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根据一些数字技能的使用,还包含了咱们在闽韵风华中看到的,有一些跋涉式的扮演、演绎、互动体会。”在携程集团协作拓宽部东南大区总经理郝关兵看来,沉溺式文旅大有可为,“沉溺式旅行是一个方向,它让游客更靠近旅行本身、靠近文明本身、靠近产品本身。”
郝关兵说的闽韵风华,正是此次文旅大会的亮点活动之一——“闽韵风华”文明大观园系列展演。活动依托南平“武夷梦华录”街区,以“一城看遍千年福建”为主线,将福建各地市的文明与日子方法搬进古修建群,构建了全景式闽文明体会生态。游客身临其间,依托沉溺式扮演和互动性体会,即可多感官感触闽派文明的千年风味。
在泉州晋江,2025年1月正式开街的五店市国潮街区,与五店市传统街区形成了“一传统、一潮流”的融合形状。
“咱们用古早味唤醒老情怀,用黑科技营建新体会,招引年青人,从而招引高流量。”福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静雅解码了五店市的流量暗码,“咱们把600多年的闽南古厝修旧补旧后,植入了高甲戏、快闪、livehouse等传统与时髦元素,让年青游客到五店市赏非遗、看非遗,把体会非遗变成常态化的日子方法。”
在福建,渐渐的变多这样的老街巷、新业态,既连续了前史肌理,又点着了新的烟火气。修旧如旧的建瓯铁井栏-紫芝街前史背景和文明街区,经过举行各类文明主题活动,引入非遗研习所、文明馆、旅拍换装等业态,游客能够沉溺感触我国传统修建美学与贩子日子的融合,体会千年建州古城的一起神韵;在泉州古城,中山路百年骑楼变身时髦秀场,游客还能够穿上汉服沉溺式体会“刺桐万国商”场景,世遗不再是玻璃罩中的展品,而是可接触、可体会、可消费的日子方法。
福建对错遗大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其中南音等10个项目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维护3个系列取得大满贯的仅有省份。近年来,福建在非遗融入旅行方面做了许多探究,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向景区,从代表性传承人走向游客。
邵武傩舞、大田板灯龙、明溪微雕、龙岩采茶灯、乌米饭……“闽韵风华”文明大观园里,一项项非遗技艺、非遗美食、非遗展演,绘就了一幅立体的八闽文明长卷。平潭馆内,平潭贝雕、福州脱胎漆器两项非遗技艺与灯笼工艺结合,制成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美感的灯具。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还预备了许多DIY资料,让游客能够亲手制作归于本身个人的非遗灯笼。
在福建,沉溺式体会正引领非遗旅行新形状。近两年,“簪花围”引爆交际渠道,带火蟳埔小渔村。很多游客奔赴泉州,头戴簪花围,身着传统服饰,穿行于村庄古巷。2024年以来,蟳埔村累计招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带动旅行收入超18亿元,线上论题量破百亿。这场现象级文旅事情,正是福建非遗维护与文旅经济双向奔赴的最佳描写。
“当咱们在霍童古镇看到线狮代表性传承人与游客一起操作狮子,当孩子们在金斗洋村的畲族功夫基地舞起了畲族拳,这些生动的场景都印证着一个现实,那就是惟有融入现代日子,非遗才有生命力,非遗才干历久弥新。”我国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说,把非遗的“多样性、一起性、体会性、参加性、日子性”转化为游客乐于体会的“美观、好听、好玩、好吃、好用”,不仅能满意游客多样化、沉溺式的文明需求,也为文旅工业立异带来微弱动能。
当千年闽越文明在水幕光影中重现,当游客成为古街骑楼里活动的景色,当非遗技艺走进日常日子,这些沉溺式场景正让福建的人文山水“活”起来、“潮”起来、“融”起来,书写“诗和远方”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