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增活力 连片改造提效能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22 12:12:54
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底蕴深厚,融汇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近年来,广州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下足“绣花”功夫。创新实施成片连片改造,以片区为单位,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补齐建设短板、提升整体品质,注重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融合文化、商业、旅游元素,着力激发片区内在活力与发展动能,让老城区焕发新光彩。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保护和修复历史背景和文化空间肌理是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第一步。广州市坚持保护优先,设定老旧小区改造底线,要求在项目实施方案中落实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延续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印发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导则、场地设计指引、工程设计指引等配套技术文件,从功能优化、环境整改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培育、业态提升8个方面提出指引。
搭建“设计工场”平台,引入建筑、景观、园林、市政等领域专家,对重要项目采取“专家+工匠+社区设计师”“会议+现场”的形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174场次设计工场,评审34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专家会诊加强项目的设计把控和技术服务。
如荔湾区彩虹街西华路片区微改造项目通过充分结合驷马涌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以驷马涌历史为核心,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结合涌水、历史地图等元素,打造了景墙和地雕,优化环境品质,留住城市记忆。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广州市打破单个小区的物理空间界限,以街区、片区为单元,实施统一规划、联动改造。统筹考虑相邻小区及周边区域,挖潜在地文化,整合公共服务配套、公共空间和存量房屋资源,实现文化串联、设施共享、空间互联、环境共美。印发老旧小区改造成片连片技术指引,指导对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商业氛围浓厚的片区整体策划改造,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充分了解片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在设计和改造中发掘社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修缮历史建筑、特色街巷,保留城市记忆“底片”,同时营造特色景观,再现老城古韵。
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大师或相关领域专家指导项目建设,在修缮中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元素,如满洲窗、趟栊门、青砖黛瓦等,沿用传统工艺,融合现代技术,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进而承载新生活。如花都区广州北站东侧片区盘活红砖坊、1958影院等地标性建筑,重塑百年老新华“烟火中轴”;荔湾区站前街铁路片区追寻铁路印记,激发站前商贸活力。
广州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与业态升级、产业培育相结合,注重文商旅策划与导引,利用改造后的空间和焕新的环境,积极引入文创、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打造特色文创街区、潮汐市场、记忆博物馆等,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与旅游消费融合发展,通过设计精品游览线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使老旧片区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和消费热点。
花都区广州北站东侧片区重塑新华坊这一旧地标,引入“喜庆里”非遗体验、毕业典礼摄影、庆典喜庆婚嫁、艺术文创多种业态,将非遗与大众消费相结合,重构文化叙事。此外,整饰改造西市一街、西市二街,增设80个墟市摊位,推动摊贩统一归集管理的同时激发老墟市新活力。
荔湾区彩虹街西华路片区通过集中整治空中三线、共建海绵城市广场等,全面提升西华路沿线商业形象,打造整体商业氛围,改善营商环境。其中西华路18号通过此次微改造,迭代业态,变身带有彩虹元素的咖啡店,成为新兴的热门休闲打卡地。此外,环境焕新升级还吸引了新业态——背包十年青年旅舍广州店进驻,提供融合住宿、娱乐、阅读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旅居空间,附近就是网红美食街西华路,将旅游与在地文化充分链接,深受青年群体欢迎,今年暑假期间入住率接近100%。
海珠区紫来大街片区改造提升海珠涌堤岸,通过设计手法再现瑶溪二十四景等,擦亮“十香园”等文化名片,着力打造宜游宜憩的公共客厅。改造后开展了一系列以“溪游记”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海珠花市分会场、爱心消费节、端午节主题活动及瑶溪中秋游园会等,共计吸引约150万人次市民、游客打卡,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与文化渊源的体验活动,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打造吸引人流、促进消费的新引擎。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下足“绣花”功夫、实施成片连片改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推动城市文脉、城脉、商脉的传承和融合发展,激活了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文化保护、环境提升、产业复兴的多元目标。下一步,将继续聚焦城市存量提质增效,升级老旧小区改造模式,为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甘肃省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由甘肃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不得损害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宝山区首家“上燃驿站”启用。该驿站位于罗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业务咨询、安全宣传、燃气报修、检修服务等全业务流程于一体,开通“燃气管家”服务窗口。
日前,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在青浦区方厅水院举办。活动以“高质量·可持续·新动能”为主题,来自全市九个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代表围绕区域特色关键词展开推介,集中呈现上海城中村改造的多元图景,成为观察上海城市更新进程的重要窗口。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卫生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识的清晰与否,关乎着每一位市民游客的出行体验。然而,个别地区在设计标识时,注重了艺术效果与创新形式的展现,但在实用性和通用性方面考量不足,致使市民游客因看不清标识找不到公共卫生间。
从“找厕所难”到“如厕如家”,从“口渴无处接水”到“温水直饮随手取”,从“街头无处可坐”到“驿站就是第二个客厅”……如今的彭州市,正在用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着群众期盼。这些精细化举措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化作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与幸福感。
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成就。其中,关于“好房子”建设的详细阐述,既是对五年实践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谋划。
《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王浩雷: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助力系统任务落实掷地有声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全河:扎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 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