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家形象论坛分论坛六成功举办:AI与科学技术创新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传播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29 23:38:29
2025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清家形象论坛-分论坛六AI和科学技术创新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传播”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为核心导向,围绕AI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品牌建设出海、文化叙事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传播的数字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图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顾问杨曦沦以《科学品牌观--国家品牌形象塑造的“演化公式”》为题作主旨演讲。
论坛开篇,杨曦沦从理论层面锚定国家形象传播的“可信化”“科学化”方向。他提出“科学品牌观”,强调品牌建设需具备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展定性三大核心特性,主张通过开放实验、量化验证替代传统广告叙事,构建国家形象与国民品牌的“可信传播体系”。以DeepMind、小米等企业为例,指出科技公司应通过白皮书发布、第三方验证、持续技术迭代,让品牌从“主观宣传”转向“科学实证”,推动国家形象与企业品牌协同成长。
图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欣旺达集团品牌总监周世华以《科技赋能 出海联通》为题作主旨演讲。
周世华以欣旺达集团为例,介绍以“科学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共鸣”为出海的理念,企业通过1分钟补能150公里的闪充电池、6兆瓦时液能储能系统等原创技术,打破欧美市场技术壁垒;将“双碳承诺”融入海外生产全链条,建立绿色供应链与回收体系,匈牙利工厂、印度工厂实现“在地化运营”,4000人印度团队中仅10余名中国籍管理者,通过公益捐款、人才培育融入当地社会,展现“中国科技负责任、可信赖”的国家形象。
图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天科技首席品牌官叶振华以《文化引领追求卓越一从中天科技看中国制造业韧劲与未来》为题作主旨演讲。
叶振华介绍,中天科技集团40年深耕制造业,企业从乡村砖瓦厂起步,发展为拥有8家海外公司、7个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全球企业,将“质量文化”融入基因(设立“3・3质量警示日”),以海缆、电力光缆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2024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其“增收增薪、减收不减薪”的分配理念与“张謇实业报国”精神,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缩影。
图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工业品牌营销高研院创始人杜忠以《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陪跑细分冠军成为国际大品牌》为题作主旨演讲。
杜忠以“陪跑10年”的实践案例,讲述金太阳精密铸业这家河南延津县的传统企业,通过“品牌定位升级(从‘中小型树脂砂铸铁件专家’到‘高端机床铸件专家’)+市场运营+销售赋能”,从年营收4300万成长为德国格劳博、日本德玛吉等全球机床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证明“细致划分领域冠军”也能成为国家形象的“毛细血管式传播载体”。
中建集团企业文化部海外传播处处长王淇以《以“智慧建造”打造“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新IP》为题作分享。讲述中建集团联合CGTN制作《智慧建造》系列纪录片,通过“桥梁正畸”“江水上荡秋千”等生动比喻破解专业壁垒,将BIM工程模型转化为动画语言,展现深圳湾汇云中心、迪拜新加拿大滨海大桥等项目的技术突破。纪录片海外传播量超8100万次,斩获泰利科技金奖、美国W3数字创意大奖,让“中国建造”从“基建狂魔”升级为“科技驱动、人文融合”的国际符号。
吉林外国语大学郑祥丽副教授则聚焦“AI赋能跨文化传播研究”,基于非洲法语区、拉美西语区779篇涉华报道语料库,运用NLP技术(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揭示中国形象的“三重结构”——强大的中国、友好合作的中国、多元争议的中国。研究之后发现,非洲媒体涉华报道积极情感占72.1%,拉美达82.7%,但仍存在对中国模式、地缘战略的认知差异。据此提出“多元传播主体”“在地化内容适配”“反馈机制构建”等策略,为突破西方话语垄断、提升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效能提供实证依据。
兴唐通信科技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中级政工师李嘉琪,围绕“政治传播数字化与政务传播数字融合”发言。以第四工业时代智能传播为背景,聚焦科研院所政企合作,探讨政企协同推动政务传播数字融合及权力博弈,提出“政务实践与政策传承关系”“人机协同参与政务传播机制”两大研究问题。她提炼出政务传播数字化“四阶段”(电子化OA-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总结人机协同“传承、生成、保障”三大核心价值,为政务传播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刘佳辰围绕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传播” 发言。结合习关于文化创新的论述及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技术嵌入、文化再造、话语建构三维度探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生产传播的路径,提及需应对技术伦理与文化安全挑战,旨在助推中华文化出圈、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安徽农业大学王素玲副教授聚焦“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国家形象传播力提升”,指出当前存在“传播理念滞后(传者中心)、主体单一(官方主导)、信息过载、话语权博弈、文化折扣、技术伦理”六大困境。基于“文化叙事创新”视角,提出“理念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主体协同(政企民联动)、内容创新(故事化表达)、话语重构(融通中外)”等六大路径,主张通过“技术+人文”双轮驱动,实现国家形象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共鸣”的转型。
河北北方学院讲师张永瑞从“游戏文化”切入,以《黑神话:悟空》《昭和米国物语》为例,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对文化自信的表达作用。《黑神线还原明山寺雕塑、《千里江山图》色彩,全球销量超6700万份,推动“孙悟空”“龙文化”的正宗认知;《昭和米国物语》则以跨文化拼贴展现开放自信,证明游戏可成为“可交互的当代文明对话载体”,让国家形象从“静态符号”变为“玩家共创的开放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郭少冲博士团队针对“新疆文化外宣”展开研究,通过AI技术分析英法德三国用户对新疆文化短视频的接受差异:法国受众重“审美共鸣”(偏好舞蹈、节庆内容)、德国受众重“证据支撑”(需数据与流程说明)、英国受众重“争议回应”(需澄清卡片与跨平台联动)。研究为“分众化、精准化”的区域文化传播提供实操方案,助力破解新疆文化海外误读。
四川大学刘云磊博士则从“AI图像与国家形象意义生成”展开理论探讨,基于“姿态回应理论”指出,AI图像虽打破传统身体姿态的互动逻辑,但意义仍源于社会互动。主张通过“制度锚定+公众参与”,让AI图像从“符号拼贴”转向“多方动态协商”,避免虚假形象传播,实现国家认同“内向凝聚”与“外向对话”的双重价值。
图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为论坛做总结。
周志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分论坛达成三大共识:一是AI与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需推动技术嵌入、文化再造、话语建构的深层次地融合;二是国家形象传播需“产学研协同”,企业应将“国家元素”融入海外实践,学界需扎根基础研究并学以致用;三是受众差异是精准传播的关键,需针对不一样区域、文化背景制定“差异化策略”,构建可信、可感、可亲的中国形象。
未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将持续深化合作,围绕“AI+国家形象”“科技品牌出海”等议题开展后续研究与实践,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为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传播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