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金灿荣:想逆转西方过去500年的霸权要避免掉入一个陷阱

来源:欧宝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31 01:56:05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在上海进行了一场演讲,分享了自己对当下世界形势的认识。观察者网整理并刊载演讲内容,供各位读者参考。

  另一个超越是更有决定性的,那就是他们在市场规模上也超过了我们。我们都成年了,应该有印象:一个地方尊重市场,经济就会好;一个地方遏制市场、让行政官僚天天捣乱,经济肯定起不来。所以,宏观上市场决定国家进步与否,微观上市场决定企业生死,市场是极端重要的因素。500年前的大航海,就让西方在市场上超过了我们,这是决定性的超越。

  其中最典型的是鲜卑。鲜卑是个极其强大的游牧帝国,入主中原后建立北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母亲冯太后是汉人,他很孝顺母亲。其母主张学习汉族制度与文化,于是北魏推行汉化。最终,一个伟大的鲜卑民族逐渐融入汉族,找不着了。要硬找也能找,他们的汉姓中有一支姓茹,上海作家王安忆,她母亲叫茹志鹃,就是鲜卑人后代,而且她也承认这一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鲜卑的文化痕迹还可以在文化上找出来,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西方人靠大航海把人类带入海洋时代,把南北美洲、澳洲、黑非洲与老欧亚大陆统合成第一个世界市场。这比中国古代的市场大太多了。这就是500年前世界史最关键的事件:大航海成功了,西方从此领先我们500年。在那之前,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当时他们无论生活、生产、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军事力量都不如我们;但他们凭大航海实现了超越,一超越就是五百年。

  而且郑和的船也比哥伦布的好。哥伦布的船队就三条小破船,只有一艘一百多吨的,剩下两艘不足百吨。郑和的船队少则万人、多则两万七;少说也有三百艘,最多可能近千艘。郑和的宝船有人复原估计能够达到3310吨,这样算起来还可以达到后面远航印度的达·伽马船队旗舰的十多乃至二十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教授就认定,15世纪的中国造船业遥遥领先。

  但是在风帆时代从太仓到坦桑尼亚是很花时间的,单程至少9个月,来回一年半。郑和的船队最多时2.7万人。这什么概念?当时常住伦敦城里的人口可能也就比这个多一些。也就是说,一支远洋船队的人口和伦敦城差不多。这么大一个“城市”在船上漂一年半,吃喝拉撒如何来解决?看病如何来解决?但郑和船队大多数都给解决了。

  所以当时郑和下西洋,社会是反对的,知识分子反对,乡绅反对。他得以下西洋,唯一的支撑在于皇帝的明确支持。换言之,下西洋的基本动机首先是政治;社会并无此需求,所以舆论一直骂劳民伤财。七下西洋,花了那么多钱,贸易上也就带回点胡椒,还牵回来几头长颈鹿来忽悠说这是“麒麟”,把知识分子们气死了,然后天天骂。结果朱棣去世,后面郑和去世、朱瞻基去世,结果就是船员解散、船只焚毁、航海资料焚毁。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中国擦肩而过,我们自己把它放弃了。

  我们国家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这是中西古代的根本不同。西方在中世纪孕育出强大的商人阶级,资本主义随之而来;在资本推动下,即使他们当时的技术不如中国,也会不停试、反复试,最后开创了大航海。我们这边,航海技术虽好,社会却说“这玩意儿不值一提”,不要;结果一个伟大时代与我们擦肩而过,西方赢了。这就是500年前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桩事:西方大航海成功,我们放弃,于是西方领先我们500年。

  现代工业的本质是大机器生产。古代也有“工业”,但那叫手工业,效率极低。以纺织为例:西方第一批大机器就包括珍妮纺纱机,最早一台珍妮纺纱机可以有8个纱锭,改进后一个珍妮机上可以有80~120个纱锭,效率一下提高几十乃至上百倍。后面经过改进的走锭细纱机能做到一台机器1000个以上的纱锭。而在江南,一个女工一台江南传统纺车就一个纱锭。谁会赢?丝毫没有悬念。而且,江南妇女还要照顾公婆孩子、干农活,一天能抽出4小时纺纱就不错了。但是人家的大机器可以24小时不停转。

  为什么我们没?原因还是社会需求的差异。恩格斯晚年就强调,社会需求是产业和科学进步的最主要动力。欧洲的社会需求是什么?劳动力短缺。整个中世纪人口少,战祸频仍,小家庭生育率也低;等到大航海、殖民扩张,地理版图扩大10倍之后,劳动力从“短缺”变成“极端短缺”。必须想办法用机器的效率弥补人的短缺。于是大航海之后,欧洲各国像疯了一样搞大机器。

  由于中国人口相对充裕,同样像航海观念那样,没有“机器替人”的需求。中国古代历来人多:最大的农耕文明,最适合人口增长。农耕节奏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乡村社会特别稳定,是熟人社会,到年纪就早婚早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哪有那么多个人选择空间?结果就是,中国不缺劳动力。由于不缺,我们就没有大机器的迫切需求;而欧洲缺,于是率先掌握大机器,一只脚踏入工业文明。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在欧洲逐步形成,标志是什么?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牛顿力学从哪里来?源自伽利略力学。伽利略力学从哪里来?源自他之前长达三十多年在兵工厂的经验和火炮打交道有关。那么,火炮从哪里来的?源于来自中国、后传入欧洲的火药。中世纪早期欧洲天天打仗,打不出名堂,结果13世纪蒙古人把中国的火药带了过去,改变了欧洲。当时欧洲几乎天天处在“战国”状态,一拿到火药如获至宝,拼命开发,由此出现了成建制的炮兵部队。火炮一出现,欧洲的战争形态就变了:火炮出现前多由骑兵决胜,火炮出现后成为决定性力量。于是欧洲主要国家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开发、改进火炮,其中就包括伽利略。

  伽利略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火炮和弹道学,他发扬了欧洲“弹道学之父”塔尔塔利亚的火炮研究经验并进一步理论化,便是后来的“伽利略力学”。当然这套力学还没有完全“原理化”,于是牛顿把它“原理化”了。牛顿凭什么能“原理化”?因为他获得皇家与私人资助,得以专注研究,他把自己的发现和伽利略相结合,牛顿力学建立了。至此,现代科学诞生了。

  西方如今很多价值观确实好,比如民主、自由、人权、市场、法治。我们也要学,但这里面有个逻辑陷阱:这么多东西都是工业化以后才有的,工业化以前是没有的,它们是结果,不是原因;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工业化,有了工业化,这么多东西才会来,没有工业化就光试图追逐“结果”,那永远发展不起来。这一个道理要想明白。

  印度人口已超越我们,而且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多,这是它的优势。另一半优势是什么?几乎中国以外的大国强国都在帮印度。包括美国,尽管近来因关税问题美印出现摩擦,但前几年美国一直在帮。包括俄罗斯,也在帮印度,所以印度是东西通吃。这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印度,而是因为他们都有小九九,要用印度牵制中国。

  现在东方有三股力量起来:中国、东盟、印度。中国崛起很实在,但很低调;印度有点虚,也是在崛起。印度GDP在莫迪执政以前长期徘徊世界第10~12名,如今超过了英国这个宗主国,排第五;而且今年可能超过日本,排第四;再过两年,即2027年可能超过德国,成第三。所以,大家要准备好2027年以后印度GDP很可能就是正经的世界第三。中国、印度、东盟起来,这就是“东升西降”的事实依据。

  第一,总量下降。欧洲的主体是欧盟,1992年成立时GDP是美国的110%,排第一;到2021年,中国GDP超过欧盟,欧盟跑到第三。日本降得更狠:1991年苏联解体那年,日本GDP世界第二,而那年中国排第九,当时日本GDP是我们的9多倍;但到了2024年,中国约19万亿,日本约4万亿,前者约为后者的4.5倍,这个比例的倒转已构成根本性变化。

  附带说一句:欧日都在下降,但是日本会下降得更快。为什么?因为欧洲块头大,下降的时间会长一点;而且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老财主”,不要和老财主比富,因为他可能树下挖一挖就有他爷爷埋的九罐银子,仓库翻一翻能翻出文物。但是日本是“暴发户”,没这些家底。而且欧洲毕竟是美国白人的故乡,美国也会把欧洲当“亲戚”,拉它一把;而日本衰落后,美国一定会扔掉它。

  中国经历过惨痛的教训:近代的百年国耻,其中就包括被日本入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工业,近代我们没工业,所以先被英国打,又被英法联军打,被俄国打,被日本打,被八国联军打;最后日本甚至想灭我中华,差点真给灭了。日本逼着我们打了整整14年的抗战,其间各种大屠杀不仅层出不穷,还弄出来了个731部队,制造各种惨绝人寰的事。

  从1769到2025年,256年,两个半世纪不算短了吧?但工业化的成果其实很有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64个经济体列为工业化经济体。而这64个里,绝大多数是谁?欧美以及它们曾经的大殖民地。非西方世界中实现工业化的,最集中的一块地区就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中东除了以色列和土耳其,没有工业国;中亚没有,南亚没有。人类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必须工业化;而现实是,除了儒家文化圈,非西方文化几乎全军覆没。所以非西方的人类,普遍内心应该是悲凉的,因为他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这里再说一句,日本和其他工业国不一样。日本抱着美国大腿,工业化成功了,生活水平上去了、产业上去了,但战略上全被美国控制。结论是什么?全世界非西方,只有一个地方的工业化是独立于西方的:中国大陆。另外在体量上,我们的工业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因为我们块头大,一旦工业化,就是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工业化。

  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工业。工业有很多门类,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但核心是制造业。这一点上,中国就是第一。2023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约30%,快到美国和欧盟各自的两倍,而整个西方工业的核心——G7全部加起来,制造业只占33%。我们是不是在制造业规模上已实现全面超越西方了?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理基础。

Copyright © 2020 欧宝下载 | 晋ICP备20000801号-3